武夷山是中国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,在武夷山还有一个困然科学界多年的未解之谜,那就是武夷山悬棺葬之谜,与龙虎山悬棺、三峡悬棺一样,合称为三大悬棺之谜,武夷山悬棺葬曾经也有很多学者做出过假设,但都没有一个能够解释得通,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。
武夷山悬棺葬介绍:
武夷山悬棺葬同天葬、水葬一样,悬棺葬是一种古老的丧葬形式,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,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,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。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,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。经过碳14测定,白岩和观音岩保存完好的两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,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。
武夷山悬棺葬的故事:
武夷曾属瓯地,古时有过闽瓯、越沤(瓯)等称,秦汉之际又俗分为东瓯、西瓯,武夷应属瓯人的活动中心。春秋末,西迁的西瓯人统一了岭西,沿续至今的就是壮族。壮族人自称中有“但”的音节,即与先世源于古越的疍人有关。壮族有个原始故事:说是一位孤清的老太,收养了一个短尾人。她死时,这个短尾人刮起了一阵狂风,把老人的遗体送到了悬崖之上,因为短尾人是不凡的龙子、他每年三月三都要来扫墓,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节。这个瓯人的故事,与瓯地武夷山的悬棺葬俗似有很密切的联系。
“龙子”是疍人的自称,这个短尾人就饱含了疍人的图腾崇拜印迹。祝穆(宋)曾引古记云:“混沌初开,有神星曰:圣姥母子二人来居此山。众仙立为皇太姥圣母。”她也是“幔亭招宴”中的一个重要人物。母子两人居于山中,与上述那个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对应么?同源于古越疍人──“但”的侗族,最崇奉的神就是“去世了的祖母”,都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的痕迹。这种葬俗难道发源于母系社会?或是与母系的某种风俗有关?故事中所表现的葬俗,似仅出于后人的崇敬,也就像人们所普遍猜测的那样,极受族人尊敬的人物,才可能享受这种礼遇,因为这种祭奠要耗费巨大的人力、物力。
武夷山悬棺葬的目的是什么?
有的提出,这是为了表达后人对死者的虔敬,如五溪蛮:“弥高者以为至孝”。越高就越吉利、越吉祥。
有的提出,是部落酋长为了显示身份、显示势力、显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,其中也有子民们臣服的意识。
有人以为这是为了保护尊者的遗体不受野兽的侵扰,以保佑亡灵平安无羔。
有人以为这是古人山岳崇拜意识的体现,是为了使亡者的幽灵更便捷地升入天国。
有人认为,这与古先民崇祀鬼神巫术有关,仙舟可以载浮死者,由敞开的洞直接渡过冥界。
有人认为,这与鸟的图腾崇拜有关,只有在这高高的洞穴之中,他们才可能与鸟、与先祖融为一体,才得以与它们一同比翼,找到真正的归宿。
有的认定这是穴居与水上生活融合的具体反映。亡者可以像生者一样拥有住所、拥有最重要的生存用具,享受永久的冥福,同时还可以表达死者对生活、山川的依恋和渴望。
有的认定,由于许多民族自信自己是从山岩中迸裂出来的,这种葬俗就带有浓郁的生殖崇拜和女阴崇拜意识;生者以此为死者超度,愿亡灵早日转世,或为子民,或为天神。